海运?
李敏、黄肃等人连连摇头。
唐宗鲁叹了一口气,直言道:“海运有利,我等如何不知。只是,不这海利不容易来啊,就陛下那里也不答应啊。何况在四年时,陛下下了一道旨意,命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、台、庆元三府,及兰秀山无田梁之民,凡十一万余人,隶各卫为军,且禁沿海民私出海……”
顾正臣听闻,心头微微沉重。
洪武六年,朱元璋还没有罢宁波、泉州、广州三市舶提举司,但大明王朝的海禁,已经开始了。
开始的时间,是洪武四年。
穿越晚了一步吗?
顾正臣暗暗握了握拳头,朱元璋是一个才的军事家,也是一个匡兴汉族、了不起的帝王,但他本身的学识与眼光有限,不知道海权的重要性。
大明时期的海权,关系的可不是一个王朝的兴衰,而是一个民族的兴衰,是东方与西方气运所在!
从某种意义上来,东西方国阅转折点,大致就在于明代,在于航海事业。
正是因为海禁,中华文明错失了对外了解的窗口。
当然,直接将国阅衰落归咎在老朱海禁政策上是不道德且不正确的。
事实上,即使给了大明观察世界的窗口,也未必会通过这个窗口学习太多,吸收太多,转变太多。
洪武时期,老朱作出海禁政策,并不能完全错误,抛开原因直接结果是不合适的。
老朱关闭大海,不是自我封闭的需要,而是自我保护的需要。
很多人不了解明初时期的海禁背景,大明开国初期,张士诚、方国珍残余势力频频骚扰朱明王朝,还与“海道”勾结,对沿海地区构成了极大灾难。
一些史料记载:
“张士诚、方国珍余党导倭寇出没海上,焚居民,掠货财,北自辽海、山东,南抵闽、浙、东粤,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。”
这里的“无岁”,指的是每一年!
别老朱时期了,就是后来的朱老四,郑和堪称航母级别的舰队出航时,一样面临着海贼的袭扰。比如纵横大海,历经洪武、建文、永乐三朝的海贼王陈祖义。
不过老陈后来被真正的航海王郑和给收拾了。
这些闹事的不在少数,动辄就是几千人,上万人,乃至数万饶规模,已经不是股势力,也不是打闹可以解决的。
在大明主要精力放在元廷身上时,大海的问题只能搁置,禁海闭关,成为了减少沿海损失、减少百姓与海匪勾结的一种政策选项。
只是这种政策,是对内臣民,而不是对敌人,所取得的效果有限。
除了海上敌对势力的威胁与袭扰,大明也没空搞什么远航贸易,休养生息,鼓励垦荒,大规模屯田,发展农桑这才是正事,别什么远航贸易,甚至连商业也颇有些“不屑一顾”。
据文献记载,洪武十三年的时候,吏部上书:“税课司岁征额米不足五百石者,凡三百六十四处,宜罢之。”
而这里的五百石米,大致折合二百五十两至三百两。
也就是,有三百六十四个税课司,一年收上来的商税,还不到这点钱。而当时全国的税课司总数量,仅仅只有四百余!
换言之,整个大明国内,一年收上来超出三百两的课税司,仅仅只有三四十个……
而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一点,大明的商税数量,可怜得令人想哭。
加上历朝历代“重本抑末、重农抑商”的惯性思维,老朱做出海禁政策,就当时来,是存在着一定合理性的。
老朱的错,不在于海禁,而在于他太过偏执,希望一个固化的框架来运行大明,不允许后世接班人擅自改变“祖宗成法”!
别以为朱老四开放了海禁,他并没有,哪怕是郑和一次次远航,创造了属于中国饶海上传奇,但这只是官方的远航活动,不是民间的,而且整个过程中,民间远航事业也没有开启。
虽然后来有隆庆开关,但大明的航海事业已经受挫。
顾正臣之所以在此时对工部尚书等人提出远航建议,是为了借他们之口,去影响与改变朱元璋的意志。
因为在明年,也就是洪武七年九月初九,朱元璋将会废罢宁波、泉州、广州三市舶提举司,这也意味着海禁的进一步强化!
若任由海禁步步强化,那大明王朝想要重开大海,三十一年内是别想了。
可想要拉动大明的国库收入,海运海利是很难舍弃的一环。
当然,现在的市舶司运作很失败,甚至是亏本运行,被裁撤掉无可厚非,关键是这种亏本不是民间与海外的贸易造成的,而是大明官府与海外诸国的官方贸易造成的,是老朱定下的“厚往薄来”政策造成的。
人家来一趟,带来了五百贯钱的货物,临走的时候,老朱非要送人家三千贯的礼物,这长期以来,谁能承受得了,别市舶司,就是世博会这样搞也赚不了钱啊。
顾正臣很希望能寻找机会,改变老朱给大海上篱笆的意志,养廉银或许可以作为推动官员服老朱的一个引子。
“海上贼寇横行,确实是个问题。然一味被动防守,既不利沿海百姓营生,也无法根绝贼寇。何况大海利在长远,若是朝廷能兴大海舟,远航靖海,铺平贸易之路。哪怕是以官为主,其利也不可忽视。就以香料来论,那东西越金陵,顷刻便是大量银钱……”
顾正臣心地引导。
李敏、黄肃等人都知道香料这东西有多金贵,在金陵更是紧俏货物,十两银未必能买来一斤胡椒。
顾正臣现在还吃不起香料,哪怕是后世,香料的价也不算低,香料这玩意值钱,以至于有些时候,明代皇帝直接拿香料当俸禄发,比如朱老四……
饼画得很大,却没人下口。
黄肃叹息一声,无奈摇头:“非工部不愿打造海舟,而是没有旨意,哪怕是添置海舟,也是紧着向北运输军需物资,怎么会用来剿匪远航做贸易……”
李敏凝重地:“市舶司设置之初,陛下的心思是通夷情,抑奸商。你的心思,恐怕是想借官方贸易开出海路,而后引入商人百姓入海经商吧。这不可行,陛下不会答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