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靓遗传了她妈的好样貌,一张小脸长得委实不差。
本来苗二婶是心里不高兴,自己娇养的女儿长得不及苗靓,又因为苗靓从小就替家里干活,她的能干在生产队可是出了名的。
这么一来,在苗靓十五岁的时候,村里就经常有人上苗二叔家问,苗靓有没有对象,想给苗靓介绍一个。年纪小没关系,可以先订个婚啊,等到了十八岁再嫁就成了。
苗二叔跟苗二婶生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姑娘,比苗靓小了几个月而已。
上苗二叔家来相看苗靓的人都把家门给踩平了,相反跟苗靓同岁的苗兰兰却至今无人提起,为了这事儿,苗二婶越发讨厌盖住自己女儿光芒的苗靓,家里有什么脏活、累活,全都丢给苗靓,使劲地折腾苗靓。
关于这些情况,苗靓都是知道的。
哪怕苗靓不知道,也会有人告诉苗靓:“苗靓,我是你李大娘。”
“李大娘。”苗靓认识对方,对方经常给人做媒,但现在局势不一样了,不允许包办婚姻和盲婚哑嫁,真做媒,那也挺内敛的。
李大娘抓着苗靓的手:“看看,好好一个闺女,手粗成这个样子。”
苗靓抽回自己的手:“李大娘,主席说了,劳动人民最光荣。我是无产阶段,响应党的号召,爱劳动,都是应该的。现在谁的手不满是茧子,这不叫手粗,这叫光荣。”
“那你二婶怎么没让你兰兰妹妹跟着一起光荣光荣?”当谁不知道呢?
要不是苗家上数三代全是贫民,加上苗老大生前的时候,可是拼着瘸一条腿救过八路一命,就冲苗老二一家养儿子和闺女的样子,都该被打成地主阶段。
谁家十七、八岁的姑娘还没有下过地,赚过工分养个家,就苗老二的闺女稀罕,天天躺屋子里,吃喝全用家里的,跟个千金小姐似的。
呸,这样的姑娘,她才不稀罕给做媒了。
万一把这样的姑娘嫁到谁家家里去,不是祸害人家吗,她的名声还要不要了?
“苗靓啊,你听李大娘的,你二叔一家对你真不怎么样,李大娘给你找一户好的,疼你的人。大娘这么做,真是为了你好。”
苗靓笑了:“你对我好,我知道,可我觉得自己还小,不急着找对象。”如果有机会的话,她其实想多读一点书。
小的时候没有读书机会,都是兰兰上学了,她干完活之后,跟在旁边偷学一点。
后来学校关了,老师们一个个不见了,苗靓一颗想学习的心愿更是不能实现。好在听说最近生产队里可能要搞一个扫盲班,给上课的是下乡来的那些知青,对此,苗靓非常有兴趣。
苗靓知道,李大娘固然是为了那媒人的好处,但说为她好也不是假的。
可她还不想嫁人,她知道,她一旦嫁了人,她要想去扫盲班识字的话,男方家里一定不会同意的。
自从生产队里来了下乡知青之后,生产队里的人特别讨厌那些男知青,因为有了这些男知青,村里的姑娘就不乐意嫁人,眼光变高了,都想寻白白净净的城里人。
这么一来,那些嫁了人的年轻媳妇儿也会被婆家的人管得牢牢的,被勒令离那些男知青远一点,免得都学坏了。
这个情况,苗靓是了解的。
她没觉得下乡知青比村里的男人好,也不觉得村里的男人比知青差,但要是嫁了人,连去扫盲班都不被允许,苗靓真不想结婚。
在二叔家生产,日子是不好过,可嫁了人之后被婆家的人管到这个份儿上,除了能在婆家多吃一口饭之外,该干的活,她又不能少干,那么她为什么要急着嫁人?
“苗靓,你是不是想找男知青那样的?”
“不是,那些知青跟咱们不是一路的人。”别以为她没看出来,不光是男知青,女知青也是这样,看他们生产队的人,下巴永远都是抬着的,眼珠子永远都是嘲下的。知青的这个态度,苗靓看了不喜欢。
不是说所有的知青都这样,但大部分的知青就是这种款的。
除了去扫盲班识字之外,苗靓跟知青从来没有别的接触。
“那你咋……苗靓,可别说要报答你二叔之类的话?你是不知道,你二叔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日子过,全是你爸给你二叔的。没有你爸,你二叔哪来的房子和钱娶媳妇儿生孩子?还有,你爸是为了挖人参才没的,你二叔这些年来,可没白养你。”
事实上,李大娘替苗二叔算了一笔账。
养苗靓这个侄女,苗二叔不但没有亏本,还赚了一大笔。
苗靓从五岁开始就帮苗二叔干活,先是在家带弟弟妹妹,然后洗全家的衣服。
家里除了煮饭的活,全由苗靓一人包了。
当然,苗二婶从来不让苗靓干灶头上的活,不是心疼苗靓年纪小,小身板儿堪堪比灶高一点,她一来担心苗靓会糟糕粮食,二来是怕苗靓在做的时候,自己先偷吃。
所以,家里所有的活都可以交给苗靓,唯独这一样不行。
这么一来就导致了苗靓啥活都会干,就是不会做饭炒菜,因为在苗二叔家被奴役的时候,她没机会做饭菜。嫁了人之后,翟奶奶还活着,不需要苗靓干,等翟奶奶没了,以翟家的条件,家里已经有阿姨帮忙干了。
就这样,活,苗靓没敢少干,饭,苗靓没敢多吃,除开那支人参,苗靓这些年来为苗二叔家干的活赚的工分,养活她自己一个人,那是绰绰有余的。
这么说起来,苗二叔对苗靓真没什么恩情。
更别提苗二叔自己的女儿苗兰兰养得跟地主家的娇小姐一样,苗靓则成了苗兰兰身边的小丫鬟,长这么大了,苗兰兰的衣服全是苗靓给洗的。
明明苗靓才是姐姐,可苗靓向来都是捡苗兰兰不要了的破衣服穿。
苗二叔这是白得了一支人参之后,家里还多了一个免费帮忙干活的佣人。
话难听是难听了点,可谁让这的确是事实呢?
本书来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