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异世召唤:帝王崛起之路 > 第14章 诸子百家,王业之论

  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时光荏苒,转眼间三个月已经悄然流逝。萧轲在这段时间里先后迎娶了多位佳人,过上了一段如胶似漆、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。这难得的闲适时光,也让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的他终于得到了片刻放松。

  然而,好景不长,随着文化大会的盛大开幕,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燕国都城。

  这些人中鱼龙混杂,不仅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,更夹杂着他国的奸细。他们或明目张胆,或藏头露尾,暗自搜集着燕国的各种情报。

  萧轲敏锐地察觉到,此时此刻正是一个多事之秋,看似平静无波的表象之下,实则暗流涌动,危机四伏。

  深思熟虑后,他决定暂不打草惊蛇,而是选择在暗处默默观察,试图找出那些心怀叵测之人的蛛丝马迹。

  与此同时,他当机立断下达命令,要求全面加强都城的戒备力量,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。

  而在燕国的大燕学宫内,一场规模空前的学术盛宴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。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纷至沓来,

  其中包括儒家的孟子、兵家的孙武、道家的庄子和列子、墨家的墨子和慎子,法家的韩非,李斯以及农家的许行等等。

  这些来自不同流派的精英们汇聚一堂,共同切磋琢磨,探讨学术问题,交流彼此的思想观点。一时间,整个学宫热闹非凡,各种思想火花在此碰撞出绚烂的光芒。

  “各位前辈,孤乃大燕世子萧轲,诸位来到燕国也有一段时日了,想必对我大燕也有所了解。

  今日在此设下这场辩论会,便是想听听诸位高见。孤将亲自出题,谁能胜出,便可成为我大燕正统,我大燕自当全力支持他开宗立派、发扬学说。”萧轲声音洪亮,目光扫视全场。

  “还请殿下出题!”韩非起身拱手道。

  “好!”萧轲微微颔首,朗声道:“当今之世,天下纷争不断,生灵涂炭。今日论题,便以‘王业’为题,请诸位前辈畅所欲言,谈谈如何才能成就一番霸业。”

  话音未落,已有一人应声而起。众人循声望去,但见此人身材伟岸,面容刚毅,正是孟子,作为孔子的徒弟,遵循老师的吩咐,前来相助。

  一旁的史官见状,急忙奋笔疾书,生怕错过这历史性的一刻——此等言论,必将载入燕史,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:

  时维季夏,王都之殿,诸子咸聚,百家争鸣。皆为王业之论,各陈其说,纷纭不止。

  儒家孟子,峨冠博带,正襟危坐。孟子奋然而起,拱手曰:“吾观王业之成,在乎仁政也。君者,当怀仁爱之心,以民为本。

  轻徭薄赋,使民有田可耕,有屋可居,衣食无忧,方能得民心而安天下。行王道,施德化,教民以礼义廉耻,上下有序,君民相亲,如此则王业可兴。”

  法家韩非,冷面严辞,驳斥曰:“仁政者,虚言也!王业之兴,必依于法。法者,国之权衡,规矩绳墨,不可偏废。

  法令严明,赏罚必信,有罪者罚,有功者赏,令行禁止,莫敢不从。以法治国,方能强兵富国,威加四海,此乃王业之根本。”

  儒家荀子进言:“法不可废,然人性本善,导之以礼,化之以德,法为辅助,方为周全。”

  李斯亦进而言曰:“韩兄所言甚是。老师所言差矣,法之不存,国将乱矣。昔盛宣公任洛胜以法治国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此乃法治之功。以法治之,严律束之,方可使上下有序,万众一心,图王业之辉煌”

  儒家曾子道:“吾日三省吾身,为君者亦当自省,以仁存心,以礼行事,方能为天下范,成王业之基。”

  墨家墨翟,布衣短褐,目光炯炯,急趋而前曰:“汝等皆谬!王业之基,在于兼爱非攻。天下之人,生而平等,当兼相爱,交相利。

  国与国之间,无攻伐之战,民与民之间,无争斗之患。兴利除害,扶危济困,人人皆为天下谋福,何愁王业不成?”

  道家庄子,逍遥自在,轻抚长须,悠然笑曰:“诸君何苦如此执着?王业者,顺其自然而已。

  君无为而民自化,君好静而民自正,君无事而民自富,君无欲而民自朴。不扰民生,不违天道,王业自成,何必劳心费神,强为之谋?”

  兵家孙武,英姿飒爽,按剑而言:“王业之兴,兵不可废。善用兵者,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强兵以卫国,善战以拓疆,以武止戈,方可保王业之稳固。”

  阴阳家邹衍,神秘莫测,振衣而言:“阴阳五行,变化无穷。王业之兴衰,亦在天时地利人和。顺阴阳之理,应五行之变,方可乘势而起,成就大业。”

  纵横家张仪,巧舌如簧,争相而言:“王业之成,在乎谋略外交。合纵连横,纵横捭阖,以三寸不烂之舌,动天下之局势,结诸侯之盟好,方能称雄于世。”

  杂家吕不韦,博采众长,侃侃而谈:“王业之道,博采诸家之长。仁政以抚民,法治以立序,兼爱以聚心,无为以顺天,兵战以卫疆,阴阳以察势,纵横以谋局,杂而用之,方为万全之策。”

  农家许行,质朴敦厚,高声道:“王业之基,在农桑为本。民以食为天,农耕之事,关乎民生根本。

  劝农桑,兴水利,重耕织,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百姓富足,国家自兴,此为王业之源头。”

  小说家虞初,诙谐幽默,笑言:“王业之盛,亦需故事以传扬。以奇闻轶事,讽喻劝诫,使民知善恶,明是非。街巷传颂,人心向之,王业之誉自远播。”

  名家公孙龙,言辞犀利,辩曰:“王业之治,名实相符为重。正名定分,使事物之名与其实相符,条理清晰,决策有方,方能令行禁止,政通人和。”

  各家争论不休,各执一词,声震殿宇。或慷慨激昂,或沉稳淡定,或言辞激烈,或娓娓道来。殿中气氛紧张,然皆为心中之理想,为王业之大道。

  终而王曰:“诸子之言,皆有所长,孤当深思之,择善而从,以图王业之兴。”众皆拜谢,然心中所思,未尝有变,皆欲以己道佐王,成千古之业。

  这个争论,看起来是百花齐放,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儒法两家的辩论,毕竟这两家才是天下各国盛行的学派,自然有其优势的地方。

  讨论完毕后,萧轲环视众人,眼中闪过一丝狡黠,“诸位前辈所言,实难选择,既然如此,诸位不妨将各自的理念书写下来,交于孤,孤会仔细斟酌。”

  诸子纷纷响应,退至各自席位,提笔疾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