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4章LARS

  “警惕重蹈联盟经济不平衡覆辙?”

  林炬将杨仲凯发回来的第一场会议纪要总结在手中翻来翻去,没想到那些研究员会先给出这样的警告。

  “警惕……是很有必要的。”

  与林炬的好奇不同,叶长思对于这份报告倒是相当重视:

  “我们确实掌握了相当多的超前技术,但它们距离影响普通人的生活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转化期。

  一方面这些应用先进技术要消耗巨量资源,一方面它们又不能提高我们的基础,就好像一个头重脚轻的巨人,是走不远的。

  尤其是以后还要备战……那将是天量的资源投入,原本参与社会流通的资源都变成了冰冷的航天器和战舰,长久来看就是畸形的发展。”

  “可我们别无选择,再说社会生产力也是可以提升的。”

  林炬眼睛瞟了一眼不远处基地厂房,显然是在指OGAS系统。

  所谓的不平衡,就是原本供养普通人生活的资源被挪用导致不足,但只要生产力足够大就完全可以缓解。

  这套系统的提出是为了月球未来的建设需要,未来月球开矿后,需要一个强大且高度自动化的化工-钢铁生产联合体,用于精炼金属。

  可别忘记基地的OGAS是抄袭联盟的构想,仅仅只管理了一家企业,真正的OGAS是要实现全国自动化指令控制。

  LARS是Lunarautomaticcommandreleasesystem的缩写,也就是月球全自动指令发布系统的意思,一般用LARS简称。

  有了钢铁、化工、机械加工的基础,就代表着一个小而完备的工业基地,能够支持开展大规模的月球聚居地乃至城市群建设,又创造了大量需求。

  而这套系统的基础就来自基地的OGAS,规模更小但覆盖领域更广,复杂程度还需要上升一个数量级。

  OGAS、AI、机器人、数控加工,组合起来将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力量。

  这是全面开发月球资源的正确道路,先集中精力建造可以就地取材的基地,再一步步自我繁殖扩张。

  然而第一过程也是极为艰辛的,要么就是控制支出但进度迟缓。

  不要那么夸张,只把有限的一条重工业-航天工业产业链纳入OGAS控制,也能极大释放出人力资源,大大提升效率。

  而围绕这个联合体还应该建造一系列的零部件、总装机器工厂,用于制造月球所需的机械、车辆、生活物资等等。

  说得好听一点,就是把机器人扔上去自己拼命干活,同时还生产新机器人,人类只要坐收其成即可,美妙而轻松。

  然而叶长思还是摇头:

  “这里不是月球,OGAS一旦真正应用需要的是一条完整产业链的配合,影响太大了……还是先把玉树基地的那一套LARS搞好吧。”

  LARS由此应运而生,它的目标是在完成矿场-冶炼步骤后,通过大量灵活机器人以及AI界入,由计算机控制机器、生产机器,尽可能利用月球资源完成殖民地建设。

  LARS的想法从年初开始有了雏形,但一直得到了林炬的大力支持,因为他认为LARS如果实践成功,不仅在外太空有意义,在地球上更有意义。

  毕竟这玩意会让人总想起科幻小说里的机器人供养人类,生产力更是指数级暴涨,只是现在看起来还有很远的距离。

  就连LARS在叶长思看来也十分困难,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依然是谢廖夫,他不仅想要做到上面那些,甚至追求全无人自动化,简直是个疯子。

  那可是一个完整工业链条的自动化过程,在技术协调上的要求实在是过高。

  解决生产资料有限的问题过于复杂,林炬和叶长思稍稍深入就感到头疼,果断选择了放弃。

  林炬返回基地一是为了继续关注月球的开发进度,二是避开来访的阿美使团,避免与他们产生任何接触。

  与大卫和罗伯特的交涉结果会同时发给太空战略研究会,既然他们没有提,显然是交流还在进行中。

  ……

  月球,玉树基地。

  在地球悄悄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时,天幕-4的宇航员们依然在忠实地执行任务。

  6月对于他们来说极其忙碌,作为两次爆破中间夹着的时间,各种计划和任务都堆砌在了一起。

  除了往回送上次核爆的样本与资料,还有就是接收补给,以及――安装足足3个生活舱段。

  此前只有四名宇航员蜗居在两个居住舱内,而5月过后的航发委再接再厉,将剩余6个舱段中的一半都送了过来。

  1个服务舱、1个种植舱,1个过渡/设备舱,三个20吨重的舱段被3枚新远二号送到了乌兔空间站附近,由九章号完成燃料补充后带下去,顺便还有多达40吨的补给――包括5枚氢弹在内。

  顶着6月的尾巴,4名常驻宇航员以及4名载荷专家拼命工作才将新增舱段安装到位,然后又不得不马上开始整理新到的补给。

  才刚刚将四枚氢弹以及其他急用的设备妥善分出来,四名外国考察队员就都有些受不了如此高强度的工作,在邓磊的建议下很顺利地接受前往矿场探查的任务,坐上两辆T7月球车就向几百公里外进发。

  目睹四名老外的离去,邓磊眼光闪烁,回头就看到付向杰已经靠着舱壁坐了下来,眼神中透露着疲惫。

  地面的任务安排太紧了,即使实际每名宇航员的日工作时间都没有8个小时,但强度还是高于地球太多,对身心都是严峻考验。

  邓磊只是轻轻安慰了几句,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,随着玉树基地5个舱段落地,很快常驻宇航员就要增加到8人的规模,比起现在好得多。

  当然这么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机器人参与,对于“14”的事故调查已经结束,排除了其他机器人出现同样故障的风险,但由于外国专家的存在不得不选择保密。

  邓磊用干活的办法悄无声息地将这些老外们暂时支开,但却并不是为了偷偷使用机器人。

  确认两辆月球车走远以后,他和李磊一起靠近储物柜,打开了一个跟随最新批次补给送上来的小箱子。

  箱子有锁,上面标识是‘邓磊的私人物品’,然而两人却是同时将大拇指按在指纹锁上,才听到“咔哒”一声轻响。

  打开箱子的一瞬间涌出一股白雾,散去后露出了10支近乎透明,带着些许蓝色的针剂,一次性注射器侧面只有简单的数字记号:

  “304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