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6章部件
B级基地。
B4043号机轻盈地降落在跑道上,然后机头向上翻折打开,露出里面堆叠的各种尺寸木箱,然后被早早等在这里的叉车小心地一个个抬下来放到厂内转运车上。
谢廖夫穿着衬衫背手站在飞机旁边,正和三院的腾云工程副总师曾红韦和杨维交流着。
这些不同的货箱从奉天、长安、黔省、魔都等一不同的地方装上飞机,跟随他们一起过来的还有生产厂家派来的技术员,坐在运输机机背宽大的乘员舱里一起飞到了这里。
较大的货箱里面是尾翼、舵面、起落架液压系统等,小一点的货箱是机身电子设备、传感器那些,除了主机身和发动机,其余部件几乎都在这里了。
当然蓉城所也承担了一部分零件研制任务,但他们直接用车运过来不需要那么麻烦,杨维更是亲自过来帮忙。
从全国各地飞过来的技术支援人员正在飞机下来整队,再次强调基地的保密纪律,好在能来这里的就已经算是“靠得住”的范围,并不需要过于警惕。
“腾云的原型机所有零部件全都到齐了,我们用半个月时间进行总装,半个月到一个月进行地面测试,然后赶在国庆节首飞。”
曾红韦对谢廖夫的时间安排没有异议,不但后者才是总师,而且他也切实知道腾云工程的进度到底有多快。
在把模型送到长安吹完风洞后,5月、6月,基地造了两架全尺寸静力试验样机,然后7月份将他们全部报废。
……
曾红韦:“那就是下一个项目了。”
杨维:“但军方不是说想办法让腾云工程当一级用,把30吨小型航天飞机送上去?”
“……”
“……”
不过这次还好,再之后的天幕系列任务基本上都是联合矿业支持,踏出的每一步都必须考虑经济性,消耗的物资基本上都能算联合矿业的财产,那些都是由公司划账买的,真时间就是金钱。
“腾云工程太超前了,这可是SSTO啊,要不要我们再造一架缩比样机?”
“谢总,有新十号工程出去吓人就够了,核动力腾云……液氢多贵啊,不划算,千万别报上去。”
原型机零部件的试制任务是4月TP25发动机样机通过测试后下发的,等了四个月终于拿到了所有合格的零部件。
原本矿场附近还有一只探索者机器人的,但倒霉的是任务发射前一周这只机器人在一个月夜之后失去了联系,可能是“死”了,也可能是陷在某个坑里出不来又被遮挡了信号。
至于邓磊在干嘛?邓磊在找位置拍宣传发布会。
曾红韦也是睁大眼睛,核飞行器太空里飞飞就算了,可别带到地球上,这鬼东西每在天上一秒都是在挑动各国防空军的神经。
李伟动作利索地放下“赤兔02”月球车,新式宇航服加上重力环境让他还算灵活,将月球车开出一点距离后就和雷纳呀一起安放器材设备。
天幕二号的任务安排还是很紧凑的,48小时要完成三次出舱任务,第一次基本上是打广告和搬物资做准备,第二次和第三次才是进行探索。
把涡轮、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部分用核动力取代,液氢为燃料,500吨起飞质量就能把40吨载荷送上去,如果我们复活它,起飞质量可以降到350到400吨。”
第一辆月球车被他开到小山丘上找了个合适的角度,然后架设广播器材转发给新安宣传用,再出镜拍张照,一个小时后再来收拾。
单级入轨2.8吨的载荷有点鸡肋,实用性不如载人。
“邓,李,这个控制台能放在这里吗?”
倒是杨维有点犹豫:
月球。
而TP-25也完成了第一批12台的量产任务,其中一台在大漠基地用在无侦20上表现极其优良,他也相信不会出现什么重大故障。
杨维下意识地认为这听起来过于困难,但仔细一想……新远的核推进技术相当强,好像还真的有可能?
一想想核反应堆以15马赫在大气层内乱窜,他就连忙摇头。
“不要担心核污染,它的原理和A100不一样,氢原子喷出来不会带有放射性,而且因为核动力的原因可以反复进入大气层再入轨,速度还能达到15马赫以上,是非常理想的军事飞行器。”
这和“闪电号”的发射方式很类似,不过优点是载荷系数更高且不用抛弃燃料罐,能把30吨的航天飞机或者20吨卫星送入轨道,相对来说更加方便和隐蔽。
曾红韦:“别担心技术上的问题,其实腾云越快入役越好,有他以后我们的载人航天任务就便宜多了,这毕竟是个……非军事项目。”
“就放在支撑腿旁边吧,等我先把月球车放下来。”
两人没听懂西里尔字母的发音,谢廖夫又解释道:
“1974年的时候联盟打算发展空天飞行器,当时有美式航天飞机和空天飞机几条路线,图波列夫提出了图2000空天飞机,米亚西舍夫的方案是MR-19核动力空天飞机,全都是SSTO单级入轨。
雷亚纳抱着一个半人高的综合科学实验台兼工具柜,犹豫着不知道放哪里比较合适。
腾云工程虽然现在的设计是单级入轨,但随后航天局和军方都提过一个改进意见:对其机体进行小改,继续像原来的腾云工程一级一样,背上搭载小型火箭或者小型航天飞机,廉价地将更大载荷送入太空。
见两人聊起腾云工程的后续演化,谢廖夫突然插了一句:
“你们知不知道МГ-19?”
李伟正在放下第二辆月球车,为第二次出舱的探索任务做准备。
探索者系列的机械结构并不出色,灵活的代价就是快速损耗的寿命,损失掉一只也在意料之中。
李伟在分析了曙光三号任务后觉得机器人提供的助力相当大,如果早知道应该把这次的两辆月球车中的一辆换成机器人,反正重量差不多。
当三名宇航员差不多忙活完已经离出舱过去了五个小时,李伟从腰间的工具包里掏出一台手持相机,对准只露出一抹蓝色的地球按下快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