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大明:剧透未来,朱元璋崩溃了 > 第二四二章 把祖坟刨了!(求月票)

  坤宁宫。

  马皇后和朱元璋两人,都停下了正在吃饭的动作,转头望向韩成。

  等着韩成接下来的答案。

  这个时候,不仅仅是朱元璋好奇就,连马皇后也一样是如此。

  这种更为简便的注音之法,还有韩成来到大明之后,就一直在写的简化字,那都是非常好的东西。

  一旦推行下去,今后必然会令学习难度大大降低。

  是绝对的好东西。

  可哪能想到,韩成居然说只这两样还不够,还需要有一样东西进行配合才行。

  而他所说的那种东西,要比简化字,以及汉语拼音都更加要好用,更加重要。

  这让马皇后也想要知道,韩成所说的这样东西,到底是什么。

  怎么听起来竟如此之神奇?

  原本朱允熥这孩子,吃饭吃的不亦乐乎。

  这个时候见到皇爷爷皇奶奶两个人,都不吃饭了,全部都望着二姑父。

  当下便也把自己那伸出去了一多半的筷子,又给缩了回来。

  也坐在这里,扭头望着自己的二姑父。

  等待着二姑父开口。

  韩成倒也没有卖什么关子,直接开口道:“岳父大人,岳母大人,我所说的这种东西,其实是很简单,它的名字叫做字典。”

  对,韩成说的东西就是字典。

  韩成所接触的第一本字典。就是那种上学时,使用的小本新华字典。

  红黄相间的封面,给他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印象。

  不过这东西,在他上了初中之后,就不再怎么用了。

  以往,他并没有到意识到这东西的重要程度。

  但是现在,在朱元璋准备在大明推行简化字,汉语拼音,提高人读书认字效率,传播知识时。

  韩成却不由自主的,就想起了字典。

  朱元璋想要在大明推行简化字,推行拼音,其中的前提,需要先编撰出相应的字典来。

  把一切都弄得有规律可循,有权威的东西可以依据。

  只有这样,才有了推行简化字和汉语拼音的标准,或者说是基础。

  若是没有这东西,想要推行简化字和汉语拼音,根本不行。

  哪怕是朱元璋,动用皇权强行推行也不成。

  没有相应的字典,它们便是先天不足。

  很容易造成混乱。

  只有编出相应的字典出来之后,再进行推广才可以。

  “字典?这是什么东西?”

  朱元璋听到韩成的话之后,多少显得有些疑惑。

  这是个他没有听说过的新名词。

  朱元璋不知道字典,韩成倒也不觉得奇怪。

  当下便出声道:“所谓的字典,就是把所有的字,都给归纳到一起。

  按照偏旁部首,或者是拼音给它们排序,并对每一个字进行注音,注释,同时还要规范书写笔画的典籍。”

  听到韩成的这个解释后,朱元璋一下子就变得恍然大悟起来。

  “嗐!你非要说字典,弄的咱还以为是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呢!

  这不就是说文解字吗?

  你说的这东西,上千年前就有人做过了。

  就是那个叫许……许慎,对,就是叫许慎!

  咱没有记错!

  就是他编撰出来的。

  东西写的很详细,不仅仅写了你所说的那些,还把字的演变都给写了出来。

  咱记得,他好像还把字给归结了成了几个部分。”

  说文解字的内容竟然是这。

  韩成听到朱元璋的话,倒是稍微有些愣了一下。

  原来字典这种东西,那么多年之前就已经有了。

  许慎和说文解字的名字,说实话,韩成在后世之时都有听过。

  知道有这么一个人,这么一部书。

  但是,说文解字具体写的是什么,他从来没有去了解过。

  这个时候被朱元璋如此一提及,他才明白,原来这就是华夏最早的字典!

  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,没有冠以字典之名。

  这让韩成微微有些脸红。

  话说,原本他还想通过字典,来痕迹的震惊一下朱元璋这个老丈人。

  哪能想到,这次却被老丈人给反手教育了。

  字典竟然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!

  好在韩成脸皮也是很厚的,转眼之间就把这点儿尴尬给消除了。

  “对对,就是这种东西。”

  韩成点头应和。

  “只不过在我们后世,已经是习惯性的把相关书籍,给叫成字典了。”

  如此说着,却也是放下心来。

  有了说文解字这样一本字典存在,朱元璋他们再理解起字典来,就非常的容易了。

  自己完全不必再多麻烦,解释太多东西。

  而朱元璋这个时候,也恢复了正经。

  他想了一阵,用力的点点头了很。

  “你说的很对,这点儿确实是咱在之前疏忽了。

  觉得有了这拼音,还有简化字,便可以直接拿来使用,进行推广。

  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东西。

  这字典才是是重中之重。

  若是不弄一个字典出来,让事情都有了章程,这拼音还有简化字,都没有依据。

  如此以来,这东西肯定不能很好的推行下去。

  或者说,根本就推行不下去。

  肯定会半途而废,被很多人笑话咱不学无术。

  那些文人们的嘴是什么样子,咱可知道的很清楚。

  一个个只会读几本破书,写几个字,念上几句之乎者也,没什么干实事的能耐,就喜欢拿咱小时候没上过学说事。

  不过若是有了这字典,那可就不愁了。

  这东西就明白白的摆在这儿。

  所有人都要遵循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不管简化字也好,还是汉语拼音也罢,都有了依据。

  配合着字典,确实能将之给很好的推行下去!”

  原本不知道韩成所说的,更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,朱元璋心里面还多少有些不太服气。

  但是此时听到了韩成所说的是这样一种东西后,朱元璋心中的不服气顿时就没了。

  反而还觉得韩成考虑的,确实很周到。

  字典才是重中之重!

  少了它还真办不成事儿!

  “岳父大人想要推行汉语拼音还有简化字,自然是好的。

  只是……就现在这种情况,岳父大人若是进行推行的话,只怕阻力很大吧?

  很多人只怕会像刨了他们的祖坟一样,有一堆的人跳出来反对这件事儿。

  岳父大人还需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行。”

 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之争,哪怕是韩成所生活的年代,简化字都已经推行了多少年了。

  还不时能够看到一些说简化字不行,应该全部使用繁体字之类的论调。

  就更不要说在洪武朝了。

 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,早就已经习惯了他们所使用的这些文字。

  且相对于后世而言,这些人要更加的保守和守旧。

  朱元璋此时要弄一个简化字出来,很多人的反应,肯定会特别的大。

  朱元璋又夹了一块红烧肉,放在口中,一边咀嚼一边道:“这是肯定的。

  这些读书人是什么德性,咱给他们打了这么长的交道,是最清楚不过。

  有事没事,便是屁事一堆。

  嘴巴比谁都能说,可若是论起干实事的能力,十个里面有一个能干的都没有。

  各种虚头巴脑的东西,他们倒是积极的很。

  咱岂能不知道这些人,一直想着和咱共天下?

  做梦去吧!

  大宋倒是和这些人共天下了,看看大宋有多憋屈?

  他们若是真的有能耐,那也另说。

  可偏偏是许多人,真的没有能耐,反而一个个眼高于顶。

  做着不切实际的梦。

  咱为什么科考开了几次之后就,一直停到现在,都不曾再开科举?

  就是因为咱发现,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人,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用的。

  你若让他做做学问,读读书什么的还行。

  但真指望他们干实事,一个比一个的废物。

  偏偏还一个个傲气的,很觉得他们有天大的本事一样。

  咱是真的看不上。

  还没有咱用国子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用着顺手。”

  朱元璋一边说,一边用力的嚼着嘴里的肉。

  带着一些咬牙切齿的模样,仿佛嘴里的肉,就是那些文官们一样。

  一看朱元璋这样子,就知道他对这些所谓的读书人,看不上很久了。

  提起他们就火大。

  “他们反对就让他们反对去。

  他们反对了,咱就不做事了吗?

  笑话!

  反对的轻也就算了,反对的狠,咱就让他们看一看,是他们的嘴硬,还是咱的刀子硬!”

  朱元璋可不会惯着这些人。

  比如当初高启那一帮子文人,就自视甚高。

  在文坛当中名声很大,影响力也非常大。

  不肯出来做官,为朝廷所用也就罢了,偏偏还喜欢给朱元璋唱反调。

  朱元璋任何政令颁布出去,高启这帮人就会各种的唧唧歪歪,进行冷嘲热讽。

  从而令这政令的效果,大打折扣。

  让许多人都以执行朱元璋的政令,感到为耻。

  就算执行了,心里面也大多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态。

  高启以为他们的人足够多,他的名声也足够大。

  在天下间的影响也足够强。

  朱元璋绝对不敢动他。

  谁动了他,谁就要为千夫所指,将会被文坛骂成狗屎!

  但他们最终的结果,却是被惹毛了的朱元璋,直接让他们永远闭了嘴。

  他自以为高贵的文人身份,在朱元璋这边根本不够看。

  “重八,有些时候该柔和一点,也要柔和一点,也不能只打打杀杀。”

  马皇后忍不住出声提醒。

  朱元璋道:“妹子,你不懂,那些文人一个个都是贱皮子。

  你就不能给他们好脸子看。

  给他们好脸子,他们就蹬鼻子上脸,上房揭瓦,还以为你怕了他。

  得到一点好处之后,就想得到更多,最是贪得无厌。

  也最擅长得寸进尺,钻空子。

  最为关键的是,你给了他们好处,他们不仅仅不感激你,还觉得你傻,觉得这是他们应得的。

  还觉得你给他们的太少,对你心怀怨念。

  咱不是说所有人,而是说整体上就是如此。

  对付这些人就不能客气。

  只有拿刀子,不时的砍下几个人的脑袋,再用鞭子抽着他们,他们才会老老实实的干活。

  不然便会上房揭瓦,倒反天罡!”

  对于朱元璋所说的这话,韩成倒是很认同。

  毕竟从后世而来的他,可知道到后来大明的那些文官集团,一个个都猖狂成了什么样子。

  都做出了多少烂事。

  对于这些人,确实不能给太多的好脸色。

  该杀就要杀。

  你给他讲道理,永远是讲不通的。

  明朝中后期,就是太惯着这些文官士绅读书人了。

  鞑子入关,清朝建立,也有许许多多有骨气的官员,文人,忠义之士以死相拼。

  但却有人有许许多多骨头软的,迫不及待的改换门庭。

  梦想着可以和在明朝一样。

  结果,清朝对于他们这些人,是真的不客气。

  杀起文官,杀起读书人来,真能下得去手。

  不时就是一顿大刀子挥下来,咔咔咔的乱砍。

  把这些人砍的都老实了。

  而且还弄了一个贰臣传,把明末清初那些出名的,抛弃大明,迫不及待的去跪舔清朝腚沟子的人,给记录其中。

  倒是讽刺的很。

  “咱怕武将造反,怕大规模的百姓们造反,但却一点儿都不怕这些读书人们闹事造反。

  这些人成不了大事!

  咱一开始时,也觉得读书人,尤其那些当了官的读书人很重要。

  但是后来,咱却逐渐的发现,事情和咱想的不一样。

  朝廷政令的传达,以及各种的税收,具体政务,其实都不是这些人在做。

  是下面的胥吏在做。

  这些人在其中,只不过是起到了一个传话的作用。

  也可以说,是朝廷派下去来监督下面众多胥吏们干活的。

  仅此而已。

  与其说咱指望着这些文臣官员们治理天下。

  反倒不如说,咱是指望着下面的众多胥吏来治理天下。

  只要有足够多好用的胥吏,这些所谓的文臣官员,再少上个三五成,甚至七八成,咱觉得大明都不会多混乱。

  都可以正常的进行下去。

  韩成你说在这种情况下,咱会怕这些人反对吗?

  会怕这些人在那里唧唧歪歪吗?

  咱一点都不怕!

  可偏偏他们中的许多人,却以为离开了他们,咱这大明就运转不下去。

  实际上,这就他们把他们自己看得太重了,拎不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了。

  就像是老公鸡,觉得自己不叫,天就不会亮,日头就不会出来是同样道理。

  太过于狂妄自大了!”

  听到朱元璋难道说出这些话,韩成忍不住的对着朱元璋竖起大拇指,点了一个赞。

  “岳父大人说的真对,事实情况就是如此。

  正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。

  岳父大人用科举选拔出来的那些人,在此之前,一直都是在苦学四书五经。

  治国理政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,不说一点都没有,可也差不多就是等同于没有。

  但偏偏他们这些人,通过了四书五经的考试之后,用不了太长时间,就会被逐渐的任命为身份不低的官员。

  一般最低的,也都是到下面做知县。

  在这种情况之下,岳父大人指望他们能够处理好各种政务,各种事情都给处理的井井有条,又怎么可能?

  毕竟他们学的,和这些都不相关。

  肯定是难以做好的。”

  听到韩成如此说,朱元璋左手猛地在桌案上一敲击:“你说的对,就是这个道理!”

  韩成的这话,简直是说到朱元璋心坎里去了。

  “那……韩成你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?”

 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,眼中带着一些期待。

  对于科举选拔出来的人不好用这件事情的苦恼,朱元璋已经是好多年了。

  他所采用的办法就是,停科举,兴国子学。

  教授国子学的学生,比较务实的知识。

  然后让他们去做事儿。

  但朱元璋却知道,这办法终究只是一个权宜之计,不可能会一直这样的推行下去。

  科考早有一天还是会恢复。

  毕竟这天下之间的读书人太多,而科考关系又大,牵动着许多人的心神。

  存在的时间又长,早就已经深入人心,根深蒂固。

  自己在位时,能够力压所有人,把这科考一直停下去。

  但是自己死后,科举最终还是会再一次的被重新启用,

  自己现在所推行的这种办法,只是治标不治本。

  临时性的办法,没办法长久。

  若是不想办法进行解决,免不了人死政息的下场。

  最终的结果,还是如同韩成给自己所说的大明未来那样。

  那些文官们在后来,还会卷土重来,占据朝堂,争权夺利。

  把自己辛辛苦苦建造出来的大明,给搅得一团糟。

  现在,话赶话说到了这里,朱元璋是很想从韩成这里,得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。

  解决这个重大的隐患。

  韩成闻言道:“岳父大人,我确实有些办法。”

  还真有办法?!

  朱元璋闻言,不由的一喜,忙望着韩成询问,他所说的办法是什么。

  韩成道:“岳父大人,我刚才不是已经给你说了吗。”

  已经给咱说了?

  朱元璋愣了一下?

  “你有给咱说过吗?”

  随后反应过来:“就是你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?

  这是韩非当初说过的话,听起来很有道理。

  但是现在的情况,和当初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不同。

  道理是如此,但是具体的办法,却没有那么好想。

  咱这个时候所任命的文臣武将,真正掌管权力的,那都是跟着咱打天下的人。

  都是一步步杀出来的。

  这点倒是很符合韩非所说的。

  但是,在咱之后的该如何做,咱心里确实有些没底儿。”

  这也是朱元璋最为苦恼的地方。

  韩成一听朱元璋这话就知道,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,有些钻牛角尖了。

  没有明白自己真正的意思。

  不过想想也能明白,毕竟自己真正的意思,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,多少是有些石破天惊。

  让很多人都不敢去想。

  朱元璋一时之间没有想到,也很正常。

  韩成便开口道:“岳父大人,这个其实很好解决。”

  很好解决?

  朱元璋觉得韩成是在开玩笑。

  这怎么可能会好解决呢?

  好解决的话,自己用得着苦恼这么久?

  “岳父大人之所以觉得不好解决,是因为岳父大人的一些想法,没有转变过来。

  还陷入到了原来的思维里。

  正如岳父大人所说的那样,科举是不可能长时间废除下去的。

  今后必然会开科举。

  既然如此,那为什么不能主动开科举呢?”

  主动开科举?

  听到韩成这话,朱元璋显得更加的迷惑。

  主动开科举的话,那事情岂不是更加的麻烦了?

  还不如自己现在所用的折中之法好。

  不过他并没有开口询问。

  而是静静的等着韩成接下来的话。

  他知道韩成既然这样说,自然有他的道理。

  韩成道:“科举肯定要开的,这是选拔人才,同时也是给下层往上层走的一条路。

  让下层之人,能够看到向上走的路,给他们一些希望。

  他们很多人就不会闹腾的太厉害。

  只不过开科举之后,岳父大人这里,给他们的任命,需要有所改变。

  不能如同之前那般,直接就授予他们官职。

  这样根本不行。

  他们难以胜任。

 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,那就是考中之后,不让他们做官员,而是去做胥吏。

  然后把能力突出之人,一步步的往上面选拔。

  做事情能力差的人,今后就永远做胥吏。

  在任上肯下功夫,肯学习,做出突出政绩的人,则向上升迁。

  一步步从底层做上去。

  这岂不就是韩非所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?”

  韩成这话说过之后,便坐在这里一言不发的望着朱元璋。

  而朱元璋,在听到韩成所说的这一番话之后,明显是愣了愣。

  然后神色大变,继而满眼都是恍然之色。

  充满了强烈的欣喜。

  但没过多久,又变了脸色。

  如此过了一阵儿之后,他望着韩成道:

  “你这小子,刚才的时候还对咱说,担心咱推行简化字,推行拼音,会令得诸多的文官,还有读书人大力反抗。

  招致他们不满。

  结果你小子倒好,你小子比咱下手还要狠啊!

  咱充其量只不过是稍微给他们的祖坟松了松土。

  你这才是要把他们的祖坟给刨了!

  不外乎朱元璋会如此说。

  这个时代,官吏之间身份差距非常大,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。

  并不是说没有人能够从胥吏做起,跨越这道鸿沟,成为真正的官员。

  可这只是凤毛麟角的存在。

  在官员的眼中,吏员乃是不入流的存在。

  和他们之间差的不是一点两点。

  只有考学考不上的文人,才会自降身份去做吏员,

  只要稍微有些志气的读书人,那是冲着官去的。

  对于胥吏,不屑一顾。

  以往科举考得好,就可以当官。

  起步就是众多吏员一辈子,都触碰不到的顶点。

  结果现在,却变成了考得好之后当吏员。

  这当中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。

  依照那些读书人的性子,这样的消息若是传播出去,这些人肯定会炸毛!

  远比自己准备推行的简化字和拼音,杀伤力更强。

  这动到了他们的根本利益。

  他们中的很多人,肯定是会拼命反抗。

  “韩成,你的这个提法,要是让一些胆子小的皇帝听着,肯定会视你为洪水猛兽。

  把你给赶走,甚至于把你给解决掉,也不是没可能。”

  韩成笑道:“这不岳父大人不是那样的人嘛!

  岳父大人这种有着大胸襟,大气魄的开国君主,自然不会如此行事。

  若岳父大人是那样的人,我也肯定不会说。

  只会把这些想法,给牢牢的压在心里,谁都不告诉。”

  朱元璋闻言,面露笑容:“这点你还真的说对了。

  咱确实不是那样的人!

  别的皇帝怕,咱不怕!

  正如咱之前对你说的,咱担心武将们造反,担心百姓们造反,却独独不担心这些文官读书人造反!

  他们算个屁!

  你说的这个解决办法,虽然石破天惊。

  但是在咱看来,却是一个顶好的办法!

  就该这么来!

  这些读书人之前就是被惯坏了。

  他们中的许多人,拼命读书,想要出人头地。

  在考中有了官职之后,许多人就松懈下来,觉得可高枕无忧。

  剩下的便是蝇营狗苟。

  真正的治国本领没有多少,眼高于顶,自命不凡的却很多。

  都是前面的皇帝,给他们的地位抬的太高了。

  给他们的东西也太多。

  让他们迷失了自我,认不清自己了。

  还是你这个办法好!

  不给他们官做,让他们先去做胥吏。

  再一步步的往上爬。

  这下面的经历,是最锻炼人。

  能在下面把各种的事情,都给做好的人,能力肯定不会特别差。

  今后真有能力一步步的爬上去,居于庙堂之上,身兼要职,那也懂得民间疾苦。

  知道下面是一个什么情况。

  不至于会被下面的人所蒙蔽,不懂民间疾苦,来个何不食肉糜。

  还能通过这样的办法,尽可能的改掉这些人眼高于顶,自命不凡的臭毛病。

  你这个办法好!真好!

  今后咱就采用了!

  咱必须要将这个事情给推行下去!

  只要能够将之推行下去,并在大框架上成为定制,今后算是有朝一日,文官再次独大,那也要你给咱说的那些情形,要好的多!

  妙!

  实在是妙的很!

  这才是真正解决事情的办法!

  比咱所想的那个折中之策,好的太多太多!!”

  朱元璋说到后来,神采飞扬。忍不住用手敲着桌面,不住地称赞起来。

  这是朱元璋很少出现的状态。

  韩成的这个办法,一下子让朱元璋茅塞顿开,看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。

  韩成真不愧是自己的好女婿!

  乃是一座会行走的人形宝藏!

  知道的东西是真的多!

  给人一种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感觉!

  “允熥,跟着你二姑父好好的学本事。

  他本事大着呢!

  你能多学上一些,今后便可受用不尽!”

  朱元璋又一次转头,望向朱允熥如此交代。

  朱允熥用力点头,表示自己肯定会好好学的。

  他也觉得自己的二姑父非常的厉害。

  朱元璋坐在这里,想着韩成给他出的这个主意,越想越是激动。

  这当真是一个妙策!

  自己要是能早点从韩成这里,得到这样一个主意,自己当初就也不会搞那样一个折中之策了。

  说不定现在已经把这个良策,给推广开了!

  不过如此也好,自己已经停科考好几年了。

  把许许多多的人,都停的望眼欲穿。

  诸多读书人,都是鼓足了劲儿,只等着自己开科考。

  他们好大展拳脚,一飞冲天。

  这种情况下,自己宣布恢复科考,哪怕是考上之后的奖励,从原来的官职变成了吏员,落差很大。

  可也肯定会有一部分等不及的人,会参加考试。

  毕竟自己在此之前,可以说是把整个房屋都给拆了。

  让考中的人先去做吏员,虽是把房顶给掀了,但相对于把整个房子都给拆了而言,还是要好的太多。

  朱元璋越琢磨,越觉得心中兴奋。

  而韩成在这里,又吃了一会儿饭,等到朱元璋的情绪稍稍平复了一些之后,便望着朱元璋再一次开口道:

  岳父大人,你若是想要重开科考,按照这种办法行事,所取得的成果,肯定要比原来好。

  不过这套办法,却还不够完善。

  我这里还有一些补充。

  有了这个补充之后,岳父大人再开科举,能够获得更多的有用人才。

  比你现在所举办的国子学里,出来的学生,都要更加的好用,更为顺手。”

  到韩成的话,不论是处在亢奋中的朱元璋,还是惊叹之中的马皇。

  都是不由将目光齐齐望向韩成。

  还有?

  韩成竟然还有?!

  方才韩成所说出来的办法,都已经如此之好了,他竟还有更好的办法?

  这一刻,第一次在边上听韩成讲述这些的马皇后,有被韩成给惊到。

  原本她就觉得,自己的这个女婿足够优秀了。

  现在看来,他比自己想象的更为优秀!

  “快快说来!”

  朱元璋迫不及待的开口催促……

  ……

  而在韩成和朱元璋在这里说着这些,在接下来关乎大明诸多读书人命运,注定要让许多读书人,暴跳如雷的事情时。

  吕本也敲开了一个人的门。

  这人的名字叫做吴伯宗。

  这人有一个极为特殊的身份,那就是大明洪武第一位状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