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英殿。
朱元璋看着格物学院送来的公文,提笔写下“罢龙江分司,置龙江提举司”,然后对唐大帆、马直言道:“龙江船厂自此独立在外,专门负责蒸汽机船只的营造。”
唐大帆、马直谢恩。
朱元璋起身走了出来,将文书交给马直:“大型蒸汽机适配宝船,朕虽然要得急,但研究之事,终不能操之过急,你们看着办吧,莫要再出什么意外。”
马直恭敬地回道:“臣明白。”
朱元璋叹道:“格物学院姚坚,为宝船远航之事呕心沥血,劳死在研究之上,是国之功臣。这样吧,追授姚坚为工部侍郎,以侍郎衔安葬,厚恤之。”
马直、唐大帆再次谢恩。
朱元璋摆了摆手,让两人退下,站在大殿中沉思。
顾正臣选出来的人手很不错,为了解决蒸汽机宝船中的问题,机械工程院、材料学院等一起发力,三百余人,围着蒸汽机宝船昼夜轮战,找方法,找对策。
自从正月试航出现动力丧失问题之后,他们为了根除问题,至少有一个月里没好好休息过,听说许多人天快亮的时候才想起要睡觉了,可顾不上休息,就这么强打精神熬了下来。
直至前几日,机械工程院的弟子姚坚,原本是蒸汽机动力输出方面的大好人才,便因为日夜颠倒的苦熬,在深夜之中突然暴毙。
太医院与医学院的人去查过,确系没有中毒与暗杀,给出的结论就一个:
累死的。
姚坚才三十六岁,是马直重视的弟子之一,就这么折损在研究路上,不仅是格物学院的损失,还是朱元璋的损失,大明的损失。
朱元璋承认,这事与自己有关。
因为太希望蒸汽机船只可以快速成功,然后打造出一支蒸汽机舰队,好让顾正臣提前去遥远的美洲带来高产粮食,成就自己前无古人的伟大盛世!
所以,朱元璋几次催问格物学院进度,甚至一度要求格物学院彻底解决首航中的问题,早点进行后续航行。
催促过多,格物学院承压,只能苦熬,以至于出了悲剧。
待两人离开之后,朱元璋随手翻看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文书,看过之后,忍不住皱眉,命人将朱标与礼部尚书郑九成传来,然后道:“最近这段时日,针对格物学院的弹劾公文是一封接一封,有愈演愈烈之势。郑九成,你怎么看?”
弹劾格物学院?
不,那是弹劾格物学院背后的顾正臣。
郑九成对顾正臣多少是有些好感的,原因在于他之前是广东行省参政,之所以被提拔进入礼部当尚书,那就是因为广州开了市舶司,政绩上来的缘故。
而开海的风潮与引领者,那就是顾正臣,可以说没有顾正臣“帮忙”拉业绩,郑九成估计还在广州晒太阳。
面对朱元璋的问询,郑九成回道:“陛下,臣最近也有耳闻,不少官员对格物学院收揽天下人才深感不安,认为这将毁掉人才,自此之后的读书种子,恐怕便会成为格物学院里的杂学之人,不专圣人之学,不专治世之心。”
顾正臣身兼三侍郎,尤其是礼部侍郎,手握天下人才的调动之权,可以从任何府州县直接调人才进入格物学院,而现在的国子学又是顾正臣的老丈人在管着,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局面:
人才进了格物学院,混几年说不定就有了出头之日。可那些没有进入格物学院的大多数呢,他们的出头之日在哪里?
换言之,朝廷选拔任用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,格物学院拿走五个,那国子学、府学,那就少五个名额,若格物学院拿走五百个,那国子学、府学还有出路吗?
再说了,格物学院就这么大,容纳不了太多人,既然保证不了大多数人的利益,那大多数自然需要反对你。
在这种情况下,反对格物学院的呼声,在似有似无的一股力量之下,愈演愈烈,尤其是朱元璋多次至格物学院,却没怎么去国子学的举动,更让许多人担心日后格物学院一家独大,国子学里的监生连个历练的机会都不给,那这还怎么混?
所以弹劾之风掀起来,也是有原因的。
郑九成说完一番话,停顿了下,继续说道:“但臣以为,朝廷选人唯才,能者上,庸者下,这些弹劾格物学院的文书,多是无才之人,想要幸进。”
朱元璋呵呵一笑:“好一个五才之人想要幸进!可你只说了问题,但如何平息这事,你可没说。”
郑九成心头一冷,赶忙回道:“臣以为,可以置之不理。”
朱元璋微微皱眉,多少有些失望,看向朱标:“太子也这样认为?”
朱标走出一步,平和地回道:“父皇,儿臣以为既有弹劾,自不能置之不理,更不应置若罔闻,否则此事不会平息。”
事出现了,不解决它,就想着眼不见为净,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。
朱元璋欣慰地点了点头,询问道:“你有何对策?”
朱标面露凝重之色,在朱元璋惊讶的目光中跪了下来,言道:“儿臣确实有一策可以解此问题,只不过可能会让父皇为难。”
“哦?”
朱元璋凝眸。
让自己为难,那估计不是什么好听的话。
“说吧。”
朱元璋言道。
朱标肃然道:“格物学院是培育人才之地,其对朝廷未来用人极是重要。但天下的读书之人想进入格物学院并不容易,许多人并不能通过格物学院的选拔与考核,这也就意味着其官路没了希望。为安抚天下读书人之心,为长远人才之用考虑,儿臣认为,朝廷当恢复科举,以科举取士的方式,平息士人之心。”
“恢复科举?”
朱元璋眉头紧锁。
洪武六年时,自己亲手将科举给停罢了,以地方举荐人才为准来选拔任用官员。一晃七年过去,回顾举荐人才,似乎也不那么好用。
从举荐里爬出来的,虽然有些人才,比如顾正臣、费震、韩宜可等。可举荐中的人才,也有一些不堪用之人。
当年停罢科举,是因为读书人少,读书人质量差,一个个虚头巴脑,有才的不来,没才的投机,这才不得已停了,现在七年过去了,国朝安稳了十多年,人心也安定了,兴许,是时候恢复科举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