颐和园僻处北京西郊,收到“升龙”大捷的消息,就比四九城略略慢了半拍,不过,也慢不了多少,晚膳刚刚传进了夕佳楼,玉澜堂总管孟敬忠就来报,“主子,朝内北小街的‘简报’到了。”
移跸颐和园之后,母后皇太后传晚膳,大多不在玉澜堂,而在夕佳楼,这是因为,夕佳楼一临水,二面西,传晚膳的时候,正值夕阳西下,一边儿用膳,一边儿欣赏满湖生辉、云霞烁金的胜景,真正无比惬意,最为母后皇太后所爱的。
既然搬进了颐和园玉澜堂,钟粹宫总管孟敬忠的头上,便多了顶“玉澜堂总管”的帽子。
至于“朝内北小街的‘简报’”嘛——
这是朝内北小街辅政王府的男主人弄出来的花样。
关卓凡做主定规,每月两次,凡初一、凡十五,将过去半月的“舆闻”——上至国家大政,下至坊间秘闻,条分缕析,择其要者,做一份“简报”,呈送颐和园的两位皇太后御览。
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做法,两宫皇太后既然已经“撤帘”,就不能再过问政事,政府便没有义务、也不应该再向两宫皇太后汇报工作,既如此,辅政王弄一个“舆闻简报”的花样出来,所为者何呢?
文祥就很率直的对关卓凡表示,此举“未免蛇足”,将来,只怕会“自寻烦恼”。
顿了顿,又补充说道,尊崇两宫皇太后,自然是应该的,可是,不必、也不该在这一类的事情上用力。
曹毓瑛却说,此举确实是“自寻烦恼”,不过,王爷既然去“自寻”这个“烦恼”了,这个“烦恼”,应该就不会来“自寻”王爷了。
文祥心中一动,思衬片刻,微微一笑,“琢如,你这是在打机锋啊!”
一边说着,一边看向关卓凡。
关卓凡打了个哈哈,“两位说的都对,都对!”
事实上,这件事情,曹毓瑛的见地,确实较文祥深了一层,基本上准确的领会了关卓凡的意图。
在这个世界上,关卓凡是最了解慈禧的一个人——甚至超过慈禧本人。
这个女人,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动物,既然已经尝过了绝对权力的甘饴,那么,就如同已晓得血肉为何滋味的猛兽永远不可能改回茹素一样,对于慈禧来说,那种一笑可以令万人喜、一怒可以令万人悲的满足感,必刻骨铭心,再没有任何“对价”可以真正将之替代,将之从她的内心深处祛除——颐和园也不可以。
另外,颐和园僻处西郊,有资格、有义务“替两宫皇太后请安”的人——主要是指皇帝、宫眷和有头脸的王公眷属,却都住在四九城里,来回一次颇费辰光,则“请安”的次数,较之移跸之前,一定会大幅减少。
尤其是宫眷,出宫一次,十分不易,一年之中,不计冬天两宫皇太后回銮紫禁城的辰光,宫眷们能够替两宫皇太后请个三、五次的安,就很不错了。
至于住在紫禁城之时定例的“晨昏定省”,自然是完全欠奉了。
同样的道理,颐和园的人——主要是指可以外出的太监,“进城”的次数,较之之前,亦必减少。
要知道,王公眷属和太监是皇太后获得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个渠道,如此一来,时间一长,落寞乃至“壅蔽”的感觉,就会出来了。
颐和园的山水再秀美,殿阁再辉煌,慈禧对之的新鲜感,也终有淡去的一天,到时候,她就会发现,不管比长春宫大了多少,这个颐和园,到底也只是另一只更大号的金丝笼子罢了。
甚至,在某种意义上,这只金丝笼子的网眼,编织的还要更加细密些——里头的出不去,外头的进不来。
如是,生出“被软禁”的念头,也说不定。
到时候,强烈的心理落差下,慈禧就会愈加怀念“过去的好时光”了。
想多了,以这位姐姐的脾性,一定会生事。
前文分析过,两宫皇太后虽然已经“撤帘”,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依旧拥有给关卓凡“添麻烦”的能力——即便关卓凡已经掌握了最高权力;因此,关卓凡要想个法子,尽量减少慈禧的心理出现过大的落差,进而减少她因之生事的几率。
这个法子,就是“舆闻简报”了。
“舆闻简报”的内容,上至国家大政,下至坊间秘闻,各种性质之“舆闻”,囊括无遗;半个月一次,频率也很合适——对于这个时代来说,时效性并不差,有了这样东西,两宫皇太后等于和外界保持着一个相当高效的连通,耳聪目明,再不会有“壅蔽”之惑的。
还有,关卓凡定规,初一、十五之外,如遇特别重大事件,则在两次例行的“舆闻简报”之外,另行于当天或次日呈送“号外”。
这就非常贴心、非常周到了。
既然我如此贴心、如此周到,你也没有什么“壅蔽”之惑了,那么,你就应该不会随便向我生事了吧?
此即曹毓瑛说的,“王爷既然去‘自寻’这个‘烦恼’了,这个‘烦恼’,应该就不会来‘自寻’王爷了。”
不过,文祥“自寻烦恼”之担心,也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两宫皇太后已经“撤帘”,政府却还向她们呈送包括“国家大政”在内的“舆闻简报”,容易叫人生出误会:两宫皇太后是否还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对政府的影响力?是否还参与政府的政策制定、奖黜任免?
另外,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增加两宫皇太后对“舆闻”的了解,即是增加她二位对“舆闻”的发言权,咳咳,说的不好听点儿,这是——
“东边儿”也就罢了,“西边儿”那位,以其脾性和本事,裁抑犹恐不足,你还……咳咳,那不是……“资敌”吗?
对于这个问题,关卓凡是这样看的:
“舆闻简报”之举,确实难免“资敌”之嫌,不过,这位特殊的“敌人”,却并不会因之变得更加强大,进而对我造成更大的威胁。
两宫皇太后既已“撤帘”,不能发号施令,则其不论欲对政策、人事施加什么影响,都必定要某个大臣仰承慈意,可是,目下的皇太后,已经没有接见“外臣”的权力了——事实上,莫说外臣,就是亲贵,皇太后也不能随意接见。
原则上,即便亲王,亦只能于万寿、元旦一类最重大的吉庆,替皇太后“叩安”——左不过随班祝暇,赐宴、领宴,行礼如仪之后,便得打道回府,单独觐见的机会,是根本没有的。
唯一能够单独觐见两宫皇太后的“外臣”,只有内务府总管大臣。
内务府是皇帝的管家,皇太后接见内务府总管大臣,相当于老太太叫了管家过来,问询家务——某种意义上,内务府总管大臣可以不算“外臣”。
可是,颐和园归“颐和园管理局”管,不归内务府管,于是,皇太后连接见内务府总管大臣的由头也没有了。
目下,唯一可以理直气壮出入颐和园的“外臣”兼“亲贵”,只有颐和园管理局的“总理王大臣”皇夫辅政王关某人啦。
内外隔绝如此,就算您变得“耳聪目明”些了,又能有什么作为呢?
还有,这个“舆闻简报”,貌似上至国家大政,下至坊间秘闻,“囊括无遗”,事实上,半个月时间内,偌大一个国家,不晓得发生了多少大大小小的事情,真正“囊括无遗”是不可能的,一定要经过精挑细选——所谓“条分缕析,择其要者”——才能够“见报”。
结果就是,能够“见报”的“舆闻”,都是关卓凡想叫两宫皇太后知晓的“舆闻”——至少,叫两宫皇太后知晓了,不会有什么太大的“毒副作用”;不想叫两宫皇太后知晓的,根本就不会“见报”。
还有,“舆闻简报”的“舆闻”,从数量上来说,“国家大政”比例较低,“坊间秘闻”比例较高——拿现在的话说,就是八卦娱乐、社会热点一类,对这些东东,女人天生是感兴趣的,即便政治动物如慈禧,亦不例外,事实上,较之“老实头”的慈安,慈禧对这一类花边新闻,其实是更加热衷的。
就是说,这个“舆闻简报”,既是关卓凡“不敢壅于上闻”,更是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,影响两宫皇太后“世界观”、“价值观”、“道德观”。
如是,岂非你好我好、一双两好?
当然了,这个“舆闻简报”,不论内里有多少花样,由政府出面呈送两宫皇太后,确实是不大合适的,确实有可能叫人产生“两宫皇太后是否还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对政府的影响力”、“是否还参与政府的政策制定、奖黜任免”之类的疑问,那么,政府就向后让一让,请“朝内北小街”出面好了——
由“朝内北小街”出面,就可以解释成,这个“舆闻简报”,只是辅政轩亲王个人对两宫皇太后的“孝心”,无关政府,甚至无关政治。
如是,你好我好,一双两好。
*
:。: